米开朗琪罗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他的父亲曾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的市长,他的家族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贵族——博纳洛蒂家族,其先祖可以追溯到12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妹妹,比特斯公主。她下嫁给科纳萨伯爵,他们的一个后代在1250年移居到佛罗伦萨,并改名为博纳洛蒂。米开朗琪罗对这一点十分自豪,他曾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中产阶级,是最高贵的世裔”。
但米开朗琪罗成长经历并非高贵,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塞提雷诺镇盛产大理石,奶妈的丈夫就是当地采石场的工人。米开朗琪罗小时候整天与石匠们混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他曾回忆说:“正是奶妈乳汁的哺育,使我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制作雕像。”
米开朗琪罗13岁时开始学画,14岁时正式雕塑作品。但这在很长时间内令他的父亲极为不满,他以自己的家族出现一个艺术家为耻,并为此痛打过儿子。虽然父亲最后还是屈服于儿子的意愿,但米开朗琪罗一生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他曾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从来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到雕塑家,我是作艺术商业的人。我永远保留着我家世的光荣。”
1496年,米开朗琪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克斯》和《哀悼基督》。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米开朗琪罗的才华引起了佛罗伦萨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美第奇的注意。他邀请米开朗琪罗到自己的宫殿居住了三年,直至他去世为止。在这段时间内,他备受宠爱,学业突飞猛进。但随着主人的去世,他不得不搬回家中,再次面对父亲的歧视。米开朗琪罗25岁后,接连创造出《醉的酒神》、《哀悼的基督》、《大卫》等雕塑品,轰动一时。父亲开始彻底改变态度,这到不是因为他认可了儿子的才华,而是因为他要不断向儿子索取金钱。1509年春,米开朗琪罗在给父亲的信中无奈地写道:“我所受的一切痛苦,都是为你们受的。” 到后来,米开朗琪罗不仅要接济自己的父兄(弟),还要接济他的侄辈们
1505年在罗马,米开朗琪罗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从1505年起,米开朗琪罗不断应召到罗马为教皇服务,他先后服伺了七位教皇,耗掉了他大部分的人生精力,其间虽创造了不少的经典作品(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却也时常令他在创作过程中十分不开心。特别是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不断派人来催促米开朗琪罗完工,令他活着很累。他曾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到了晚年,米开朗琪罗的日子就更苦了,他曾说:“我几乎没有用餐的事件……我没有一个铜子,我是裸体的,我感受无数的痛苦……我欲患难作斗争”
总之,米开朗琪罗的成长经历使他变得内向、沉静、偏执、我行我素。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与世俗格格不入。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就是亲戚们,也总令他不满意。那么,这一切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琪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昼》、《夜》、《晨》、《暮》, 大理石雕像,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20-1534年,现位于罗马。
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
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
米开朗琪罗性格倔强,自许甚高。但他早年饱受父辈的压制,成年后又饱受权贵们的索求,一生过得是苦行增的日子,生活极其节俭。从他的自画像中,人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十分消瘦的人。有趣的是,他所创造的男性,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肌肉发达、孔武有力。对此,艺术界的评论是他早年研究过人格构造,所以对人体肌肉的把握十分准确。但据我的推测,他这种艺术造型模式其实是他在潜意识中对完美男性的投射,也是他对理想自我状态的投射。这种投射对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至深的影响,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渴望塑造完美男子
米开朗琪罗在大卫的雕塑中,赋予了他健美的体格与完美的身材,深邃的目光与坚毅的神情,而全身饱满紧绷的肌肉更令人物充满了坚定、昂扬、顽强的气质,具有强烈的英雄气概,这当是米开朗琪罗本人的理想状态,他作为博纳洛蒂家族的一分子,本该是这个样子的
间接反抗权威
米开朗琪罗在为尤利乌斯二世教皇建造陵墓时,专门创造了两尊奴隶的雕像(《垂死》和《反叛》),以表现他们被束缚、被奴役的心灵及祈求得解脱的欲望。特别是《反叛》的雕像,虽躯体壮实,却呈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束缚,可又不能施展,只得举头祈望。其实,这种状态是米开朗琪罗心态的真实写照,他把奴隶摆到教皇面前,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生平遭遇呐喊后来,米开朗琪罗在创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尤里乌斯二世教皇为催他尽早完工,不断派教庭的掌礼官赛那斯去来见他。米开朗琪罗对此非常不满,特意把他在画成被贬入地狱的米诺斯的样子,以示这位掌礼官将打入地狱。
我行我素
米开朗琪罗在创作《最后的审判》时,力排众议,将基督描绘成脸部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轻人的样子,又使几十个裸体形象出现。教皇保罗三世手下的仪式掌管人比艾吉欧.塞色尼为此强烈不满,不断在教皇面前诋毁他。对此,米开朗琪罗回应说:“告诉教皇,这是小事一桩,画很容易得到合适的修改。但请他首先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适宜的地方,然后绘画也会很快效仿的。不光如此,米开朗琪罗还特别把比艾吉欧描绘成地狱之王弥诺斯的样子——长着驴耳朵,腰间缠绕着一条蛇。这是因为米开朗琪罗的自尊,不容伤害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都在追逐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一个高贵的、无忧无虑的、被尊重的生活状态,但他一直生活在被压制的、被奴役的、被误解的状态中。米开朗琪罗的理想自我是《大卫》,但他的现实自我是《奴隶》,这两者永远不能结合,可他一生都在苦苦追求者其结合。这,既是他人生的悲哀,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1536年,米开朗琪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此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
米开朗琪罗最荣耀的艺术实践是建筑。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他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这项工作,然而他为此一直干了十六年。
教堂于1615年最后建成完工。“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造人,人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米开朗琪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提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是欧洲文明的一道分界线,把西方基督教世界分成了中世纪和现代,也把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琪罗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